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近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了35位“35岁以下优秀科技创新者”。在入选榜单中,我们发现有6位华人在列,他们是来自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郑金星、Lightelligence创始人沈亦晨、IBM高级研究员孙啸、Huue创始人Tammy Hsu,阿贡国家实验室科学家Jie Xu以及约翰普金斯大学助教Janice Chen。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评选涵盖发明家(Inventors)、创业家(Entrepreneurs)、远见者(Visionaries)、人文关怀者(Humanitarians)及先锋者(Pioneers)五大类,涉及软件创新、生物医药、互联网、材料科学、硬件传感、通信技术、新能源等几乎所有新兴技术领域。
2017 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评选榜单正式落地中国,重点发掘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潜力的科技创新人才。每年由国内外各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包括科学家、商业领袖、投资人等组成中国区榜单评审委员会,参与评审活动。
在此前四届的中国区榜单评选活动中,已先后评选出 140 位极具创新潜力的科技青年,发掘了百余项由中国青年科学家引导的世界级突破性研究成果。
入选华人创新者信息整理如下:
杨振宁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人,26岁之前一直在国内生活学习。从26岁开始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之后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于1964年取得美国国籍。
杨振宁出名是从35岁开始,那一年,他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顿时成为华人的骄傲。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为全世界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
1956年,34岁的杨振宁和30岁的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界核心概念“宇称守恒”,提出了引发巨大轰动的新理论:“宇称不守恒”。
1957年,因为这个新理论,35岁的杨振宁,和年仅31岁的李政道,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年后,1959年12月,杨振宁远在国内的岳父杜聿明获得特赦,此后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也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力量。
朱明杰,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在2018年获得《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创新35人”(MIT TR35),2019年又将“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称号收入囊中。朱明杰于2015年创办的氪信科技,在金融领域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数字转型,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20 CCF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杰出奖”与“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
含金量很高,青年科学家奖又称国际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项,创建于1984年,由印度科学家贾乌德·侯赛因(Javed Husain)捐赠设立,原则上每两年颁发一次,通常在单年进行,奖金为8500美元,主要授予一位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含新学科)做出杰出贡献的35岁(一说36岁)以下的科学家。该奖项被认为是国际上表彰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项,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35岁以下科技创新人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