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领先原创性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扩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领先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强国作出贡献。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为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指示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落实,正如苗圩部长在十九大新闻中心第二次集体采访中提到的,具体体现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一个“网络强国”。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号文件,成为指导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十年行动计划。相比之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措施虽然也常见于多个文件,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全面的顶层规划或国家战略文件。近日,“工信部正在积极研究编制核心信息技术发展路线图”的消息有望在这方面取得突破。
2016年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到“尽快突破核心技术”。他提醒,虽然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和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最大的差距在于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是发展的“命门”。如果受制于人,就会失去发展的主动权。以半导体产业为例,虽然我国近年来密集出台多项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措施,并专门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产业投资和集成度,但我国集成电路进口至今仍连续4年。年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与原油并列第一大进口产品。在承认产业培育需要一定时间的客观规律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半导体产业“大而不强”的现实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史上,我国的核心信息技术并不总是落后于发达国家。清华大学早在1956年就设立了半导体专业,中科院在集成电路、微型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成果也接近世界领先水平。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受限于历史条件和国家政策重点变化,我国在核心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逐渐放缓。进入21世纪后,虽然以“核大基”为代表的国家扶持政策有效推动了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包括“龙芯”高性能通用型核心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核心信息技术。用途CPU、“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麒麟”服务器操作系统、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等诸多突破性成果,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核心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局面。究其原因,缺乏全面的顶层规划,相关扶持政策缺乏连续性、系统性,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未能形成合力,这些都对我国快速突破产生了不利影响。核心信息技术领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十八大到十九大,我国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实现核心信息技术突破的四条路径,要求“正确处理开放与自主的关系,集中力量办好重大任务,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 ,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由此,中央决策层从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两个层面对核心信息技术的突破做出了部署,工信部积极研究编制发展路线图也应视为本战略方针下的一项具体措施。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将明确核心信息技术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有利于引导产业政策、金融支持、科技进步等相关资源的投入。人才、市场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编制发展路线图将充分体现核心信息技术发展的系统性特征,构建由高端芯片、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基础软件、网络架构等,最终在此基础上形成信息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华景象。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普及,世界各国正在进入数字时代,而核心信息技术作为数字时代的支撑,无疑是当前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过程中,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记历史经验,抓住历史机遇,不仅是改变相对现状的必然要求。我国核心信息技术落后的现状,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