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诞生于德国的现代鸡肉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诞生了“即食鸡”。白羽鸡等品种仅需42天即可上市,体重4至6斤。鸡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饲喂不同的饲料,以保证鸡能够快速出售。鸡熟的结果就是中国吃鸡的数量猛增。中国人每年吃掉70亿只鸡。
熟鸡模式在资本市场上也存在。直观的表现就是资金走势越来越快。从前几年的一种趋势,到一年多种趋势,2017年,无人便利店、共享单车、网上商城纷纷出现。零售、迷你KTV、在线夹娃娃机、区块链、短视频,每一个趋势都是资本成熟的结果。成熟企业可以用资金换取时间,快速实现上市,保证最大的投资回报率。然而,资本成熟的公司真的好吗?映客已从直播大战中脱颖而出,将于7月12日在港交所上市,市值9.89亿美元。映客这个被资本催熟的蛋,会孵化出什么样的雏鸟?
一、映客上市的曲折之路与资本退出的必然选择
2015年5月成立的映客,曾因在A轮有幸结识了被誉为“独角兽捕手”的朱啸虎而一度成为资本的宠儿。朱啸虎A轮投资300万,占股15%。半年内映客估值增长100倍至30亿元。 2016年1月,昆仑万维领投A+轮8000万融资。 2016年9月,A轮股东纷纷跟进,腾讯也紧随其后。映客估值70亿,辉煌时刻无与伦比。
然而盈科没想到,2016年9月的融资将成为盈科的转折点,也是盈科的最后一次融资。
此前,映客共获得三轮融资421,525,185元。随着直播风潮过去,映客的数据大幅下滑。向秀场直播转型,导致腾讯放弃追加投资,转而投资斗鱼、虎牙。投资金额远远超过映客。腾讯向斗鱼投资6.3亿美元,向虎牙投资4.6亿美元,分别是映客投资的10.5倍和7.5倍。腾讯的退出门已经关闭,映客面前只剩下一条路了,那就是IPO。
然而命运的安排,映客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 2017年6月,映客向轩雅国际借钱,试图通过“借壳出售”的方式上市。但轩雅国际的“蛇吞象”交易却因万家文化的影响而引起广泛质疑并崩盘。由此,映客估值为60.6亿元。
今年,映客已确认将于7月12日在港交所上市,但此时映客的月活跃用户和月付费用户均大幅下降,且映客已减少秀场直播,以直播为主。占总收入的99.4%。但即便如此,映客获得的PE也只有10倍,而港交所其他TMT公司的市盈率可达30至40倍,虎牙甚至高达90倍。由此可见映客血腥上市的现状。映客本次估值为88亿元。
2、资本成熟后,企业固有的缺陷
资本钱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掌舵的GP身边有大量的LP,他们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获得丰厚的回报。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使得LP的退出时间从国外的6至10年缩短到国内的3年。 ——5年,所以资本最大的需求就是快速退出。常见的模式是给企业足够的钱,先抢占市场,扩大市场,最后拖垮对手。借助Imagination Space的IPO,盈科就是一个被资本成熟的绝佳例子。
映客成立仅半年估值就突破30亿元。映客的成长是靠资本加速的,而自己的产品却没有跟上。资本造就了一家被“加速”的浮肿巨头。
推动映客快速发展的投资者以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昆仑万维的周亚辉为代表。 2016年,曾在一次圆桌会议上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天使投资人”的龚虹嘉曾调侃朱啸虎:“他(朱啸虎)看重哪个项目就花大钱,经常花很多钱”一年的钱,几个月就能打完,我们十几二十年才能见成效,而你(朱啸虎)只需要两三年,所以你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向你致敬。”但这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潜台词。
昆仑万维的周亚辉投资映客后,推动了映客更加激进的发展。周亚辉极力劝说盈科用资金换发展速度,用钱换晋升,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016年春节期间,映客斥资1亿在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电视台、优酷等视频网站、影院大规模投放,成为首个在直播平台上线电视媒体的品牌。当时映客推出的营收只有区区2870万元。巨大的投入确实带来了良好的效果。映客DAU从春节期间的100万跃升至500万。尝到好处后,映客再次花费了巨额广告费。 2016年6月,映客在央视奥运频道cctv5、cctv1、各大户外LED显示屏、1500家影院、20多个户外地标LED显示屏上投放了大量广告。 2016年广告总投入7.05亿元。
映客的DAU因为花钱和疯狂促销而快速增长。但随着直播资本风潮过去,用户对秀场模式麻木,映客的DAU迅速下降。这时,被资本催熟的后遗症开始显现。映客的组织架构和产品管理没有跟上。
最先爆出的就是映客操纵数据的丑闻,但映客只用“以激励用户为目的的操作手法”来提及。除了公开信和朱啸虎的高调喊话之外,没有其他合理的解释。
此后,为了拓展变现模式,映客于2016年10月推出营销白皮书,推出庞大的商务合作产品包:售价分别为600万、1000万、2000万,但除了淘宝外没有买家。任何品牌。
面对用户数量的大幅下滑,映客在产品和功能上进行了更多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
机械方面,映客尝试签约主播,但最终发现对流量影响不大,因为映客主播以长尾个体主播为主,所以正式停止签约主播。
产品方面,映客尝试了陌陌,推出狼人杀、配对、多人游戏等游戏,试图留住用户,但效果较弱。现在映客已经看不到这样的产品形态了。
产品方面,映客尝试引入游戏直播,与斗鱼、虎牙正面竞争。但秀场直播的本质,让游戏直播主播无法翻身,游戏直播消亡。
产品方面,映客尝试了短视频,在APP上增加了拍摄短视频的功能。不过,目前大部分短视频都带有抖音或小卡秀的标志。
从产品上来说,映客2018年新年推出的奶酪超人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成功产品之一。映客还在分众等平台上大举投入了超2亿元的广告,但由于限制,芝士超人的巨额投入浪费了时间,现在变成了只有桌游和卡牌游戏两种的APP。
在产品方面,映客还推出了一些边缘项目,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德州扑克、女性发单、接单软件月猫、收费998元的交友软件克拉等。等等,但所有尝试都失败了。不太成功。
艾瑞数据还显示,映客今年5月月独立设备数为1088万,1月为1849万。上半年,映客每月独立设备数量下降超过40%。英克仍在努力摆脱资本成熟的后遗症。
3.资本,今天的蜜,明天的砒霜
2017年,我国股权投资行业共有投资机构1.2万家,管理资本8.5万亿,私募基金管理人23.38万家。从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权投资市场。清科发布的《2017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年报》显示,2017年前11个月,我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增募集资金3418只,募资规模达1.61万亿元。
资本既野蛮又疯狂,正如胡伟伟在摩拜单车被资本强行卖给美团后所表达的无奈一样:“资本帮你,但最后其实还是要还给你。
在企业发展的初期,资本给予了投资者最重要的支持,——笔资金和人脉,无论是摩拜ofo、映客、行便里、瓜子二手车、美团、滴滴。 他们的背后有大量的资本。资本确实驱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让企业不顾利润甚至不顾广告效率地疯狂奔跑。确实让这些企业跑赢了市场,成为了唯一取得丰硕成果的优质企业家。收获期。
然而,行业一旦进入寡头垄断时期,就开始进入均衡状态。投资者需要面临三个选择:要么继续更大规模地烧钱,直到烧死竞争对手;要么继续更大规模地烧钱,直到烧死竞争对手。没有其他选择。
这个时候,资本就有了话语权,因为随着资本的追捧,企业家放弃了股份,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机构股权比例远远超过投资者。关键时候,机构的一票否决权就变成了企业的话语权。发展中的一颗钉子让企业家别无选择。这个时候,资本对于企业家来说就变成了砒霜。
以共享单车为例。摩拜单车前CEO王晓峰不愿出售。摩拜单车的一些投资者希望将其出售给滴滴出行。但由于腾讯的关键作用,摩拜最终还是听从了腾讯的意愿,将自己卖给了美团。他们还想卖自行车。吃完墨白的滴滴,他只能干瞪眼。至少摩拜仍然拥有所有权,而OFO则面临着更艰难的结局。 David的否决权保证了OFO短期内的独立性。然而,OFO现在已经接近弹尽粮绝,老投资者也不愿意再投入更多。阿里巴巴和滴滴只希望OFO估值下跌,然后再咬一口。从来没有忘记利润的ofo,除了折腾车身广告和信息之外,别无希望。流媒体业务只能等待现有资金一天天耗尽,等待它的只有被收购的命运。资本的迅速成熟,让摩拜和OFO此时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接受资本提前写好的命运。
那些被资本催熟的企业,最终都会经历资本带来的恶果。只要一个企业或行业达不到资本的要求,资本和企业家就会很快从夫妻变成敌人,而且互相嫉妒到极点。然而,由于BAT垄断了中国互联网的上层,TMD垄断了中国互联网的中层,留给其他企业家的只是类似于OFO和摩拜的双寡头结构。资本与企业家之间的博弈只会越来越激烈。昨天的蜜和今天的砒霜的故事,依然会在轮回中上演。
4. AT 可能不是公司的最佳所有权。
阿里巴巴、腾讯已经成为企业和投资机构最好的归宿。
一方面,AT的投资让机构投资者退出更加容易、快捷,AT自然愿意花费大笔资金进行投资,以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2012年以来,BAT的投资总额已远远超过专业投资机构。以2017年为例,腾讯2017年投资了106家公司,总计1710.43亿元,阿里巴巴2017年投资了31家公司,总计1150.75亿元,而中国最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红杉中国仅投资了2017年725.02亿元,AT已成为比投资机构规模更大的投资机构。
另一方面,股市的低迷也意味着上市并不是最好的退出渠道。 A股对盈利能力的要求巨大。美股随时面临不确定性。港股也很难。 7月9日,小米估值下跌50%但仍上市。还是逃不过分手的命运。
BAT成为投资机构最好的退出渠道,投资者不再追求长期价值,而是开始追求短期交易。不管是什么公司,能被阿里巴巴、腾讯抓住的就投资就好。
但AT 是公司的最佳地点吗?我们来看看信义集TMD的案例。美团宁愿与阿里巴巴争斗,甩掉后者股份,保持独立运营;滴滴试图整合共享单车但不得不接受腾讯的安排,摩拜被美团中国收购;今日头条不愿意与腾讯开战,甚至不愿意与阿里巴巴保持密切联系,以确保独立的发展方向。即便是估值超过400亿美元的TMD也无法逃脱AT的控制,更不用说规模较小的互联网公司了。
澜兮在《BAT之后,TMD将是互联网创业的上限》中提到:TMD构成人口红利耗尽时创业的上限。至少在未来五年内,他们的地板将成为后来者的天花板。对于很多TMD之后的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成为TMD的窗口已经关闭(因为BAT不可能允许新TMD的诞生威胁到BAT的利益),而且新创业者唯一的选择就是要么离开BAT,要么死。更重要的是,TMD和BAT已经划定了创业者的上限。想要突破天花板,就必须打破BAT的垄断,挣脱BAT的怀抱。
这给创业者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发展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难免只能接受一家BAT公司的招聘。当企业发展到细分行业第一层的时候,创业者必须打破与BAT的平衡,挤压BAT的生存空间来壮大自己。这个时候创业就会成为BAT的直接竞争对手。
当然,幸运的是,前面还有TMD。 TMD上市是逐步摆脱BAT控制的第一步。此后,BAT对行业和业务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这将为后来者提供教训。解决方案。更幸运的是,大多数公司不可能成长到TMD水平,所以不需要考虑脱离BTA的控制,他们只需要补充BTA生态即可。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有机会、有期望成为TMD甚至互联网的新极,BAT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BAT 是一个不允许威胁挑战其自身权利和护城河的细分市场。因为,在BTA看来,中国互联网的话语权只能属于自己。
7月9日,小米在港交所上市,股价全天处于断点。对于小米这样的优质资产来说,情况并非如此,更不用说同样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映客了。不过,盈科只是一个被资本成熟的小样本。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走向成熟,被资本杀死或抛弃。这就是资本的真面目,一切都是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