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假货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淘宝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必须用更多手段彻底根除这个毒瘤。” 4月23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出席了他所谓的“辞去CEO职务前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
马云卸任前为阿里巴巴平台“打假”:阿里巴巴将联合公安局、质监、出版社、知识产权局、工商等相关政府行政执法部门“联合打假” ,保护知识产权,共同打造健康的电子商务。”开展“环境”深度合作。
阿里巴巴首席风险官邵晓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淘宝今年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假。这也将是阿里巴巴在解决雅虎产权问题后,上市前需要克服的最后一个难题。
造假增加IPO风险
马云表示,电商本身并不是假货,而是识别侵权的最好镜子;阿里巴巴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没有上限”,“需要多少就支付多少”。
阿里巴巴联合公安、质监、新闻出版、知识产权、工商等执法部门成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组”,由阿里巴巴新任CEO陆兆禧担任组长;目前,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相关团队成员已超过2000人,公司每年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和技术支持超过1亿元。
据了解,“打假”队伍中,除去约500名志愿者外,参与“打假”队伍的淘宝员工约有1500人,约占淘宝员工总数的1/3。 2013年阿里巴巴分拆后,原本负责“打假”知识产权侵权的团队隶属于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综合安全团队,其负责人倪良直接向集团CRO(首席风险官)邵汇报小枫。
在发展初期,淘宝凭借免费举措在短时间内击败了易趣,这无疑给自己埋下了隐患:进入门槛低、购买渠道难以掌控,几乎与淘宝的商业模式共存。尽管淘宝这几年已经成功向天猫导入流量,占领了大部分B2C市场,但假货仍然是淘宝的一个不治之症。
“这种情况是京城所不允许的。”一位参与过阿里回购计划的投行人士向记者证实:如果淘宝上出现假货,势必影响阿里整体IPO股价,给投资者带来不利的结果。确定风险;例如:迅雷无法成功IPO,因为盗版已经触及政策底线。
反假冒、反腐败等诚信文化的建立也将有助于阿里巴巴数据和金融体系的建立。根据马云勾画的“平台、数据、金融”蓝图,数据是构建金融的基础,诚信是数据和金融的基础。如果阿里巴巴商家构建的数据存在漏洞,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事物将难以可信,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打击假冒的系统性困难
据邵晓峰介绍,仅去年一年,就处理侵权产品信息9400万条,处罚会员95万余人,向警方提供涉及72个品牌的打假线索,涉案金额合计1.7亿元。
打假是否会影响淘宝的整体业绩?
邵晓峰表示,首先,淘宝的各个运营团队不仅没有抵制,还尝到了好处。打假越严厉,业务量就越大。结果早在去年年底就已显现。原因在于用户的需求巨大,假货的减少也促进了正品销量的增加。
其实,淘宝上假货、腐败现象的背后,也说明过去的组织架构中,淘宝服务员(淘宝产品经营者)权力太大。这种组织灰度纵容了假货和腐败的存在。
2005年以来,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淘宝进入了追求规模和效率的产业化阶段。过于重视GMV指标(平台销售流量),“爆款”等促销活动成为主要调整。在执行大众销售的过程中,淘宝的服务员权力太大,这也引发了很多腐败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商品数量从几千万增加到过亿,再到现在700-8亿的水平,淘宝也遇到了瓶颈,比如:如何管理商品、如何让买家选择产品,以及如何搜索更多信息。效率的体现?这加剧了淘宝卖家之间的竞争,一些卖家不得不从事假货交易以降低成本。
此外,淘宝还需要通过组织架构的“隐形”来规避政策问题。
2011年6月,淘宝网拆分为三部分,即淘宝网、淘宝商城和一淘。后来,聚划算又被分拆出来。 2013年1月,淘宝网被拆分为25个业务部门。从此,淘宝就“消失”了,变得隐形了。
电商观察家卢振旺分析称,淘宝曾被美国USTR列入“恶名市场”名单,这无疑会对阿里巴巴上市造成负面影响。此前,淘宝一直在向天猫导入流量,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淘宝的无形拆分不仅有利于新业务创新,也避免了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