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爸正在用手机学英语,所以没有接你的电话。”
当妈妈告诉我,我50多岁、普通话有些困难的爸爸正在学英语时,我很震惊,很快就警觉起来。我请妈妈帮我“监督”爸爸学习英语。
又过了五天,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除了父亲之外,年龄相仿、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战友、同事们都开始分享“学英语”朋友圈。每天早上十点前,同样的海报——“免费微课,5天学会所有英语单词”整齐地发出来。
海报和学生时刻学了四年英语广播,我感觉我的智商受到了严重的侮辱。
带着诸多疑问,我潜入了这个神秘的、看似“低俗”的英语学习群,聚集了大量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的中老年人:
5天真的能教你拼写所有英语单词吗?
如此伟大的老师是谁?
课程真的免费吗?
这些转发背后有何技巧?
淘宝、闲鱼、各种云盘上盗版付费内容早已猖獗。这次有什么新鲜事?
根本抓不住的知识骗子
扫描了父亲战友分享的海报二维码后,我添加了我的个人微信“助教7”,头像是“剑桥英语”。和其他“裂变”套路一样,《助教7》要求我把海报分享到朋友圈。我无法屏蔽好友,也无法立即删除他们。我把截图发给她审核后才能进入学习群。
我用两个不同名字的微信号重复了上述操作,并要求加入群组。仅仅10分钟的休息时间,我就被拉到了两个不同的组,14组和15组。组里的人数在200人左右,组的速度很快。
同时,群里的同学也会被要求每天将海报转发到朋友圈“打卡”。如果不转发,就会被踢出群,失去免费学习的机会。
报到和热身课程终于要开始了。 “助教”首先发来一系列“预习内容”,过程显得十分严谨。但在这个过程中,当有学生询问是否需要充电时,助理就开始转移话题或者干脆不予理睬。
课程以音频形式进行,上课时“老师”进群在课堂上发言,但不回答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
学生问是否收费。可怕的是,课程持续了5天,没有一个学生质疑老师的资质。当我鼓起勇气询问时,立即被群主删除了群。
五天课程结束后,助理开始“充电”,全程课程398元。
在询问了资格后,他被从群组中除名。助理宣传课程并公布售价后,数十名学生密集出现并付费。可疑的是,部分学生的微信名字在短短半小时内就变了3次。他们看起来确实像“托儿”。比如下图中的“光明未来”,半小时内微信名就变了。 “未来更美好”“快乐每一天”。
“助教”大力推介付费训练营课程群,学员们“争先恐后”报名。虽然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老师信息、“剑桥英语”资质信息、公司信息,但通过助手此前发布的预览材料,很难发现所谓“学习所有英语单词”的内容。 “5天”课程其实是前疯狂英语老师贾旺鹏独创的单词拼音直拼法。仔细听群里的录音,原来和喜马拉雅、CCTalk上免费公开的贾旺鹏《英语拼读王》课程一模一样。这意味着,组长所说的直播教学,实际上是现场录音。
群里课程助理发布的课件,无论课程中教授的拼音等英语拼读方法是否科学,由此衍生出两种可能:
可能一是这是贾老师的课程,录音本身就是贾老师本人。
沪江旗下的实时互动教育平台CCtalk上有一些关于贾旺鹏的介绍。 —— 原李阳疯狂英语讲师、麒麟公社创始人、《互联网思维掘金术》作者、生态农民。
CCtalk贾旺鹏主页上的“麒麟公社”实际上是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的陕西麒麟君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关联公众号——流虎英语。六虎英语上的课是贾旺鹏的英语音标课。
目前,六虎英语已于去年12月底停止更新,其内容已转移至名为“六虎英语”的新公众号。不少在“六虎”上购买课程的学生在“六虎”上留言,表示自己被骗了,无法返校补交去年的学费。
学生对“六湖英语”的评论另一位网友透露,六湖英语其实是“麒麟英语”,另一个名字是“袖珍英语”。
袖珍英语、麒麟英语、六虎英语、六虎英语,还有这次的《剑桥英语》,同一门课程已经有了至少五件“马甲”。就算贾老师真的是英语高手,这样的操作也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
《麒麟英语》的海报与《剑桥英语》几乎一模一样。袖珍英语的“主体”也指向了“麒麟军”的第二种可能,即一群冒充“贾老师”的骗子。
整个互动过程中,没有任何关于老师的介绍。当被问及老师的资质时,他立即被拉出群。这种“愧疚”的表现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付费知识行业一直鱼龙混杂。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上存在大量低价盗版课程(腾讯神网此前曾报道过),盗版成本极低。
但现在,盗版披上了社区裂变的外衣。骗子仅通过盗录录音就能组织类似的“学习小组”,牟取暴利。
较早的案例是高晓松的付费音频《矮大紧指北》。一位自称“明老师”的人通过分享排名前70的免费二维码,迅速组织了几个微信群,并在群里出售课程。事实上,他并没有获得高晓松的任何授权。
《矮大紧指北》 山寨课程组与英语班相同。此次限时免费活动的主办方也有“三无”——无真实信息、无公司背景、无资质。他们利用了人们急功近利的心理,迅速催生了大量的微信群。这些微信群来去无踪。只要他们完成了聚集人气、形成皈依的使命,就会被当场抛弃或驱散。
一切都是例行公事
一切都是精心编织的惯例:
第一步是获取资源。 “包哥”署名《知识付费蓝海项目轻松月入过万》的文章大致描述了现有的资源例程——
买正式版(这个最简单,花钱就行,音质好,适合有钱人,钱少的新手不要这么玩);
寻找免费资源(这个非常困难且耗时,而且有些专栏还无法编译,建议有能力的人这样做);
最简单、最省事、成本最低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同行那里购买。买了之后可以无限转卖(这个方法要注意,一定要找靠谱的同行,不能跑路,而且音质一定要好,里面不能有广告,你可以先找同事花几块钱买一个听听再做决定)。
后续步骤已经“工业化”。人们只看到了小鹅通这样的“阳春白雪”工具,却不知道知识付费幕后还有各种分发、裂变工具。
沉翔联系了其中的两个,他们的方法都差不多。
首先他们会要求你设计一个裂变海报、微信头像,并给你一些指导。比如海报文案需要击中痛点。最关键的一条线一定要大,而且即使不被点击,在朋友圈里也清晰可见。轮廓必须具有场景感,描述用户所向往的境界。最好有多个数字进行比较。要有讲师形象和大平台标志,时间紧迫感要突出“仅限前xx人”。要有短期盈利诱饵,比如进群时的xx信息、亲密交流机会、一对一服务等”
“刷屏”海报由于扫码加入微信群的人数只有100人,所以如果海报上只有一个群二维码,很快就会因为扫码人数超过100人而失效。这个时候,工具的作用就开始显现。这些工具的裂变海报的二维码是“活码”,当群组达到90人时,可以自动换群并开始群组裂变。
群体裂变工具还有一个“杀手”——机器人。用户扫码进群后,毫无疑问微信用户@you是一个社交机器人。机器人会自动发送活动介绍,引导用户转发海报+文案。用户截图发回微信群后,社交机器人审核用户截图并自动@用户。
这种基于社交链接来吸引用户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并且被许多优质内容生产者所使用。鱼龙混杂,群体裂变成为知识盗猎者的武器。
“如果你看一下订单比例,大多数都是不知名的和山寨的。”一位从事群体裂变工作的“用户增长专家”透露:“按理来说,我不能向你透露客户信息,但我想说的是,有些同事自己也这样做,找一些内容”然后卖掉。他们分组工作,关闭后又开始新的课程。反正有转化就有利润,这几乎是一笔无成本的生意。”
他所说的“卖”,只是狭义上通过群体裂变来卖。通常,在线销售付费知识课程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直销:通过文案介绍付费课程的内容和亮点,直接吸引学生购买。
二、分发:学生购买专属海报后,进行分发。其他人扫描海报二维码完成购买后,一级学员将获得返利。
比如,今年年初,网易云课堂联合荔枝微课推出《网易运营方法论》,24小时销量13万份。这是采用的方法。《网易运营方法论》 原价199元,促销价仅需39.9元。同时,只要别人用你分享的课程二维码通过红色海报购买课程,你就会获得佣金返利。其中,一级经销商返还课程价格的60%,二级经销商返还30%。
三、团购:如果n个人组成团,团购价格会更优惠。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主动“拉人”,从而提高销量。据说,群分享方式的诞生是因为“分发”方式涉嫌违反微信“诱导分享”规定,因此需要演化出新的推广方式。今年年初,小鹅通和个推都推出了拼团课程。使用此功能,Captain Science 的销量增加了十倍,达到《古生物学家还原恐龙世界》。
随着线上流量越来越贵,利用社交关系链,通过利益分配、建群、裂变等工具进行传播,确实是一种低成本获取大量用户的新方式。付费知识市场越来越像莽撞时代的电商市场,只不过知识产品的盗版成本更低,不存在物流问题,销售规模更容易扩大。
下一波知识韭菜去哪里收割?
故事的结局很简单。我爸在劝阻下退出了这个团体。他完成了5天课程的战友并没有能力拼写所有英语单词。虽然花费398元进入训练营的叔叔感到无比遗憾。但不痛也不痒。
“太奇怪了,我当时就被骗了,用手机学英语真烦人,你这些新东西我都听不懂。”不过,对于他来说,398元并不是一个大数目,而且只是一种浪费。
就这样,“知识付费”的华丽长袍上爬满了虱子。知识付费的初衷是让真正有知识的人通过分享知识获得收入,满足人们对常规教育无法学到的长尾知识的学习需求。然而,互联网从来不缺投机者,在线学习知识本身的有效性无法检验。 “保护伞”下,味道变了。反正也学不到,“水货”横行,优质内容很少。
盗版至少传递的是“真知识”,而更无底洞的是误导人们、凭空捏造的“假知识”。
当一个角色以“专家”的身份出现在海报上,加上一个听起来很有威力的“头衔”时,人们很难对他产生怀疑。众所周知,那些教你如何在职场取得成功的人可能从来没有上过课。那些教你孩子英语的老师就是利用你的“悟性”来浑水摸鱼的。事实上,他们没有任何资格,根本不是专家。
知识付费和内容付费之间很难划清界限。线下培训需要资质,但线上“培训”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而且没有办法监管。
例如,代古拉K背后的团队洋葱视频,在3个月内构建了拥有5000万粉丝的抖音IP矩阵。他们当然有资格教授“抖音大V教你如何打造超级IP”课程。但现实是,关于增加抖音粉丝的课程比比皆是,而且授课老师大多使用“艺名”,比如陈六爷、王老师,他们举的案例也是无法考证的“某账号” 。
这些课程在平台之外,面向非一线城市,来去无踪。更可怕的是,一些“币圈人士”告诉深湘,一些付费区块链相关知识课程会在直播中穿插项目案例,从而将学生变成“韭菜”。但目前尚未找到任何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王老师”的抖音课程宣传资料从2016年元年到2017年爆火,如今进入2018年,知识付费行业正在经历快速洗牌。
蛋糕还是很大的。据《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统计,截至2017年底,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较2016年增长102.2%。华晶证券研报推算,到2020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将达2亿人,付费率45%,ARPU值360元,行业总收入将达到320亿。
机会仍然存在。随着用户警惕意识和选课能力的增强,靠“智商税”和信息不对称赚钱将变得越来越难。此时,竞争的焦点是课程质量、课程SKU丰富度和整体品牌信任度。 ——持续提升课程完成率和复购率,持续运营各类社区工具,扩大知识IP的影响力,从而不断将知识内容变现。长尾、优质的知识内容依然会得到用户的认可。
这完全取决于交易者的选择,是成为误导他人、被人唾弃的伪知识毒瘤,还是成为真正受人尊敬的传道、传授知识的“老师”。